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盛京摆渡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发文称——“盛京医院儿科搬迁到沈北,南湖院区只留妇科”。

看到这一消息,很多市民担心以后到盛京医院儿科看病路程远、不方便!!

几天前,媒体就此采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方介绍,事实并非如此,儿科全部搬迁沈北为谣言!
来,按咱们惯例
回忆一下盛京医院的来历——
在沈阳小河沿地区,
辽宁省肿瘤医院和空军四六三医院之间,
有一栋灰灰的古典风格小楼,
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
一个西式的独楼。
这栋小楼可不简单,
加上现在省肿瘤医院
那栋小四层研究所楼,
分明就是沈阳乃至东北医学史上
举足轻重的一段历史传奇!
掐着手指一算
再过十几天
这座医院奔139高龄去啦!

而这栋小灰楼就是曾经的盛京施医院,
由英国传教士司督阁先生
于1883年创建,
历经毁坏、重建、更名,
在1912年学校更名为奉天医科大学~
后来经过合并迁址,成为医大二院!
而旧址如今为“辽宁省肿瘤医院”~~
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路44号~~
而这段100多年前曲折的医学奋斗史
要从一个人说起……
传教变行医
东北最早西医落脚沈阳“小河沿”
曾经有一个人告诉他:“中国人根本不相信西医,他们不会吃你一片药。”但是他依然顶着逆耳之言,在1883年,顶风冒雪历时8天乘牛车,历尽辛苦来到当时称为“奉天”的沈阳。

他 就 是:
英伦传教士司督阁先生
司督阁先生初始意在传教,路过小河沿时,满眼见到的都是看不起病的普通老百姓。医生的良知驱使他,租用小河沿一户孙姓人家的几间破旧民房建成诊所。地址就是今天辽宁省肿瘤医院所在位置。

高超的手术技术
使得盛京施医院名声大噪
★1884年,医院开设了拥有12张病床的男病房。不久,司督阁亲自为两例白内障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盲人复明。此后,医院又成功地做了一些手术,大大增强了群众对司督阁的信任,医院的名声也随之大噪。

诊所已不能满足医疗的需求,于是教会在原址买下了一个院子,成为盛京施医院新院。

★1888年8月,奉天暴雨成灾,洪水猛涨。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整个汛期和灾后的一年中,先后救出很多灾民,仅治疗疟疾即达4000余例。由于取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医院有了较大发展。

★1892年,司督阁在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名为盛京医学堂,开始招生授课。

★1894年,新建了女医院,此时,司督阁坚持每周出诊4天,有时半天门诊量达200余人。

★1900年,义和团打进奉天城,将男、女医院全部烧毁。当时政府对医院遭受损失深表遗憾,并对医院重建给予大力支持。

★1903年,女医院重建竣工。

奉天医科大学
民国高校的国际范儿
★1906年,开始重建盛京施医院,并附设西医学堂,按期招收学员进行正规教学培训。

★1907年,建成男医院。

★1911年,盛京医学堂,建成4层教学大楼(后来的辽宁省肿瘤研究所大楼)。
★1912年,盛京医学堂更名为奉天医科大学,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也是全东北地区的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同年3月28日第一期学员正式入学,开学典礼非常隆重。司督阁任第一任校长。

后因单科不可称大学,历次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在当时,此学校为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和最高的医学教育学府。

★奉天医科大学,最右侧为学校大门,最高建筑为教学楼,其左侧为候诊室(或是小教堂),再左为药房,左角可以看到司督阁住处,前面为横跨“小河”的木桥。
虽然当时不可称“大学”,然而在实质上所有一切设备、教学课程和学习质量,较之以前的大学时期不但没有减退,更是日求进步,务期与国内外各大学医科相媲美。我们现采撷几张照片,看看当时的办学情况吧:



由此可见,就是现在的很多国内一流高校也做不到的双语教学,在当时的奉天医科大学是很普遍的事了。
作为最早的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的教育水平从建校之初就完全与英国看齐,实行汉英双语教学。有关资料显示这里的学生需要用英文开方子才能毕业。
奉天医科大学学制为6年,在中国学4年,然后到英国爱伦堡大学等国外大学学2年,只有医学科目和英文都合格,才能获得英国爱丁堡医科大学颁发的文凭,允许就业。


这所大学的学生与当时城中其他大学不同的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到盛京施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盛京施男医院、盛京施女医院和盛京施产科院都是学生的实习处。
当时的学生上临床课时间都是避开医疗高峰,安排在下午。为的是医院的教授、讲师一方面完成医院的医疗工作,又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的情况下,为学生上课。

第1期毕业生刘同伦1927年留学归来,建立了东北最早的肺科病房,使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治疗“痨病”,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他也是我国结核病学奠基人之一。



学校不仅重视专业上的培养,
还很重视体育……
体育娱乐不分家
1920年5月华北运动会在小河沿南岸体育场举行,在100米、200米栏、400米接力、跳高、三级跳远、撑竿跳等项目,均获第一名,取得全胜。

1922年曾获省网球联赛三等奖;本校自1912年建校就组建了足球队,实为东北三省开展足球运动的先导,校内的“足球热”长盛不衰,曾荣获1923年全省足球联赛的冠军,一直在省内享有盛名。校运动队获1923年省运动联赛会一等优胜奖,并获网球优胜奖。1927、1929年在本校召开第一、第二届体育竞赛大会。1931年参加小河沿汉卿(张学良将军)教育基金滑冰化装表演会,第九期学生杨名时、十期学生李广宜分别获得冠亚军。

与此同时,组建了30余人的歌咏队和乐队,经常参加社会上的重要游艺娱乐活动。每逢新生入学、年终节假召开“迎新会”或“师生联谊会”,文娱气氛十分活跃。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该大学(后易名辽宁医学院)共招收学员31期。
中国西医届元老级人物
如我国眼科奠基人高文翰教授、我国结核病学奠基人刘同伦教授、耳鼻喉专家李宝实教授、儿科专家李助萱教授等,辽宁省肿瘤研究所前所长傅立人教授为第26期毕业生。

虽经“日据国统”
盛京施医院仍不断壮大
★1914年开始,在以后的18年中,张作霖先后捐赠4次放射线设备。

★1916年,女医院增设“产院”。

★1923年,司督阁退休归国。

1922年修改校章,强调教学质量,每年招生名额改为20名。1923年司督阁因年事已高,辞去校长职务。 1925年东北三省各界人民为纪念和表彰司督阁在中国创医立校及他对中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特铸造司督阁半身铜像一座,立于教学大楼正门东侧,并刻有碑文,由张学良将军揭纱剪彩。

★1930年,学校学制改为7年,预科2年,本科4年,实习1年。

★1930年,医院内,另建四层的产科楼1座,设病床30张。

当年共收顺产妇240例,难产481例。以后的几年中每年平均收产妇百余例,结束了当时20%新生儿死于破伤风的厄运以及因难产而导致母婴双亡的凄惨历史。

1917至1930年
盛京施医院不断发展。截至1930年,共有男、女、产3个医院和附设高级护士学校,临床分内、外、眼、肺、小儿、皮肤花柳、耳鼻喉、产、妇和光疗等10个科室。全院共有医师40余人,护士60余人,药剂师10余人。据1930年统计,全年完成门诊99487例次,手术4572例次,包括外科3787例次,妇产科113例次,眼科、耳鼻喉科200余例次。

几经易名
盛京施医院习惯称“医大二院”
★1948年,沈阳解放后,盛京医科大学改名为辽宁医科大学。
★1949年,盛京医院正式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并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951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儿科系;
★1955年,实行24小时住院医生负责制。
从此,“医大二院”的名字横空出世,
虽然这所医院几经易名,
但老沈阳人还是习惯称为“医大二院”。
★1969年,医院整体曾迁往朝阳地区。
★1983年,医院回沈,与医大三院共用一个院址,和平区三好街36号。

★1991年,医大三院迁至沈阳铁西区滑翔小区地区。



★2002年,医大二院全面接管原中国医大第三医院,同时设立滑翔院区。
★2003年,医院120年华诞,医大二院正式恢复具有光荣历史的名称——“盛京医院”。

虽然几经周折,盛京医院还是没有回到小河沿“盛京施医院”的旧址,而当年的旧址现为成立于1974年的辽宁省肿瘤医院。

100多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
小河沿的杨柳清风,依然如故;
那栋西式小楼,岿然不动;
每当华灯初上,在南湖公园湖水的倒影里,
多的是盛京医院住院楼里闪烁的灯火;
我们可否想像,一个多世纪以前,
一个英伦来的老外,一路牛车颠簸,
顶风冒雪而来,悬壶济世于沈阳东郊?

司督阁,其实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沈阳人,
他付出毕生心血所做的一个“施”字,
并不仅仅化作一所著名医院
留给东北人民,
更转为一种厚德载物的精神
融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来源:沈阳新社区,“盛京摆渡”作部分调整)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盛京摆渡